跳到主要內容區

115學年度 MINT 計劃23_賴威博教授

水環境中新興污染物及其衍生轉化物之暴露健康風險評估研究

賴威博 助理教授     黃柏菁 副研究員

E-mail wplai@mx.nthu.edu.tw
招收學生學籍 ■ 碩士班
環境微量分析實驗室
計劃23介紹
  新興污染物 (emerging contaminants),如藥物 (pharmaceuticals)、個人保健用品 (personal care products)、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及塑膠微粒 (microplastics) 等,已廣泛存在於各類水體中。然而,現行污水處理程序 (如二級生物處理) 往往難以有效去除這些污染物,使其持續累積於環境並引發廣泛關注。人類可能透過飲用水或食物鏈累積而暴露於此類污染物,長期下來恐對健康造成潛在風險。當新興污染物存在於水環境中時,會經歷多種自然淨化 (natural attenuation) 途徑,例如太陽光降解、氧化還原反應等,並進一步生成轉化中間產物 (transformation byproducts)。另一方面,為解決新興污染物的殘留問題,新穎水處理技術—高級氧化程序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OPs) 應運而生。此技術可生成高反應性的自由基,例如氫氧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 •OH)、其他活性氧物種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如單重態氧 (1O2)、超氧自由基 (O2•)),以及其他自由基物種 (如硫酸根自由基(SO4•)、碳酸根自由基 (CO3•)、氯自由基 (Cl•)),以促進污染物降解。然而,無論在自然環境或水處理系統中,這些反應所生成的中間產物,其生成機制、環境宿命與健康風險仍缺乏系統性的探討。本研究擬結合環境工程科學與環境醫學,針對新興污染物及其於高級氧化程序過程中生成的中間產物進行暴露風險評估與健康影響研究,以全面掌握其環境宿命與潛在風險。研究將選取水環境中常見的新興污染物作為目標污染物,探討其於降解反應過程中的降解效率與反應動力學,釐清系統內反應物質的參與機制及污染物間可能的交互作用,並利用高解析液相層析質譜儀 (LC–QTOF–MS) 鑑定處理過程中可能生成的中間產物。同時,將針對這些中間產物進行人體、動物或細胞層級的暴露與毒性研究,以評估其潛在健康風險。藉由此研究,期能填補現有知識缺口,並促進環境污染控制與健康風險評估之跨領域整合。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