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學年度 MINT 計劃2_胡尚秀教授2
抗原捕捉高分子修飾孔洞奈米催化治療粒子 | |
胡尚秀 教授 陳雅雯 研究員 |
|
E-mail: | shhu@mx.nthu.edu.tw |
招收學生學籍 | ■碩士班 ■博士班 |
NTHU-Hu Lab BMES | |
口腔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在台灣男性惡性腫瘤中排名第四。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有超過 8,000 人罹患口腔癌,其中九成以上為男性,且好發年齡多介於 40 至 70 歲之間。一旦口腔癌發生淋巴結轉移(lymph node metastasis),其五年整體存活率僅約 45%。免疫治療的發展為轉移性口腔癌帶來新的希望,而成功的關鍵在於 T 淋巴細胞能否有效累積並浸潤至腫瘤組織。過去臨床上,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可提升免疫反應,並產生「遠隔效應」(abscopal effect,意指局部腫瘤接受放射治療後,與照射區不相連的腫瘤組織亦出現消退反應)。然而,免疫反應的發生率與持續性仍然有限。本研究計畫擬開發一種具滯留特性與抗原捕捉能力的高分子修飾孔洞奈米催化治療粒子(adhesive catalytic nanoreservoir, CN),以期在化學動力療法後能大量捕捉腫瘤釋放的抗原,並高效遞送至樹突細胞與其他抗原呈現細胞,進而增強整體免疫反應,克服腫瘤的低免疫反應性。在研究初期,我們將以普魯士藍奈米方塊作為核心,表面修飾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與聚多巴胺(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olydopamine, PND hybrid nanogels),再於外層鍍上二氧化錳(MnO₂)形成高比表面積的磁性奈米粒子。此設計能實現程序化(programmed)的腫瘤殺傷與抗原捕捉,並於體外評估其抗原抓取效率。本計畫期望能開發出有效的免疫調節劑(抗原捕捉奈米粒子 CN),為口腔癌淋巴轉移的免疫治療帶來新的突破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