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原科院之歷史與發展

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創立於1974年,當時設有「原子科學研究所」、「核子工程系」、「核子工程研究所」,為全國唯一兼備教學與研究的核能科技之教育機構。1956年,原子科學研究所(原科所)為清華在台復校時,率先設立且僅有的研究所,1964年,核工系繼之成立,與數學系並列為在台復校最早成立的兩個科系。自1970年至1975年,原科所曾短暫停止招生,而於1975年恢復招收碩士班學生,博士班則於1987年開始招生,並於1992年新增大學部,是為原子科學系。而後,為確切反應該系之教學與研究內涵,原子科學系於2006年更名為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1977年新成立輻射生物所碩士班,1989年繼之成立博士班,1998年該所併入生命科學院。

 

核子工程研究所於1970年開設碩士班課程,並於1981年設立博士班。同年,大學部開始雙班招生。之後,核工系與核工所合併為「核子工程系」。90年代中期,在社會與政治的快速演化下,興建核四廠的輿論與反核聲浪高漲,在在衝擊院內同仁士氣,也導致招收新生的困難,有鑑於此,核工系於1995年更名為「核子工程與工程物理學系」,研究與教學的內涵也擴充至工程物理領域。1997年,該系進一步更名為「工程與系統科學系」。2005年,該系在中央研究院與物理所的共同合作下,成立台灣國際研究生之奈米科技學程,主要招收國外學生進行博士研究;此外,工科系也與本校物理系及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合作,設立先進光源學程,招收碩博士班學生。為滿足國內核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全世界核能的復興熱潮,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核工所)於2007年恢復成立碩士班,而博士班也獲教育部核定於2008年開始招生。

 

自90年代中期,核子科學與科技的教學研究一直是原科院的主要目標,核工系主要研究領域為核電廠與系統科學,原科系則強調保健物理與放射化學,輻生所則在輻射生物研究上多所貢獻。一直以來,原科院專注於核能科學與科技的發展。然而,在1997年核工系更名後,也重新調整教研目標,使系所得以保持核工的核心領域,也能擴至展奈米系統、微機電系統、電漿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等領域,樹立機、電、材及工程物理等跨領域、多元化教學研究的特殊性。醫環系亦調整其核心領域,除傳統的核電廠與輻射防護的發展外,也將保健物理和放射化學加入生醫光電、醫學物理與環境科學中。物理、化學、生物上的跨領域教育,為該系學士班課程之主要特色。

 

原子科學院與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息息相關。原子能科技的主要設備與技術人力均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所轄,大型原子能科技設施包括2 MW清華水池式反應器、范氏加速器、串級加速器、碘同位素製造設施、30000 居里鈷照射場、人員劑量計系統等。原科中心目前有13位博士級研究人員,以及技術人員約莫28位。原科中心人力及設施以往歸屬原子科學研究所,自1984年始從原子科學研究所獨立出來,定位為校級編制內中心。1993年以前,中心主任由原子科學院院長兼任,1993年後原科中心主任由校長另聘,在行政系統上歸屬學校研究發展處管轄,屬於二級單位,而中心內四個組,即反應器組、同位素組、保健物理組和儀器組則為三級單位。中心主任和各組組長以往由原科院教授兼任,近年來。部份組長已改由原科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擔任。自2007年起,教育部以二級單位不能設組,而改為研究群;校長並任命周鳳英研究員為中心主任。原科院院長為核輻委員會的召集人,中心主任為執行秘書。

 

自原科院畢業的學生,不僅是國內原子能領域之領導人才,也是其他領域的骨幹人力,如原子能委員會主委、核能研究所所長、核能電廠廠長皆曾由原科院校友擔任。此外,1986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暨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博士、本校現任校長陳文村教授與台電董事長陳貴明先生,皆是原科院的早期畢業生,更有三位校友亦受選為中研院院士。原科院校友也在國內外著名大學之物理、電機、機械、材料、工業工程及經濟系等擔任教授。

 

 

原科院之現況

原科院現有兩系兩所一學士班,分別為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以及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兩系均設有學士班、碩士及博士班課程,其中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大學部為雙班,並且分別與中央研究院及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合作,設立台灣國際研究生學程與先進光源學程。核工所則設有碩士班與博士班。本院並於98學年度獲教育部核定成立院招生的學士班,透過紮實的雙專長訓練,使學生適性適才的發展,成為具有跨領域競爭力之優秀人才。

優勢

在近期的評鑑與分析報告中,原科院院內系所展現的優勢歸納如下:

•原科院為領導台灣核能科學與技術發展之要角。

•在核子科學與工程領域中,原科院為全球最大且師資完整的教研機構之一。

•提供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展現優秀的研究成果、出版數量與引用紀錄。

•培養出許多優秀畢業生,化學諾貝爾獎得主、三位中研院院士、現任清華大學校長、前任與現任原能會主委、現任台電董事長等皆為原科院畢業校友。

 

弱點

評鑑與分析報告中也指出原科院的現有缺點:

•教授的普遍年齡偏高,尤以核工所為高。預計五年後會有一波退休潮。

•國家級研究獎項得主不足,原因在於目前核能為非主流研究領域,且教師們必須在自我群體中競爭。

•世界級學者不足。

•研究與技術人員不足。

•生師比例偏高。

 

最具潛力的領域

近期評鑑與分析報告指出,以下項目為原科院最具潛力的領域:

•先進核能系統。

•核子科技的醫療應用,包括硼捉中子癌症治療與分子影像。

•環境分子科學。

•使用中子或X光於散射科學與工程。

•電漿科學與工程。

•奈微與奈米科技之系統整合。

•穿隧式顯微鏡的生醫應用。

•分子與生醫光電。

 

國內學術地位

評鑑與分析報告中的觀察結論如下:

•原科院為全國唯一從事原子能相關教學與研究之學院

•工科系為工程科學領域的頂尖系所。

•與其他研究型大學比較,醫環系環境工程教師表現領先。

 

國際學術地位

評鑑與分析報告中中也指出原科院所擁有的國際學術地位:

•在核子科學工程領域中,原科院為全球最大且師資完整的教研機構之一。

•工科系的研究成果足與著名大學類似系所競爭。

 

原科院正在推動工作

原科院以學術卓越表現為最高目標,往後將在潛力領域多所努力,並提供跨領域工程科學的教學與研究,期許成為國際一流頂尖的學院。

為達到上述目標,計畫推動以下事項:

•設立中子與X光散射中心,並徵聘相關領域之教師。

•積極徵聘一至二位世界級學者。

•與中研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台電公司、工研院、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長庚醫院、健保局、能源局、行政院環保署與科學園區等機構合作。

•推動國際與兩岸學術交流。

•鼓勵學生參與國際研討會、國外實習訓練,以擴展學生視野。

•設立再生能源研究所。

•為建造核工館募款。

 

原科院將來發展規畫

未來原科院的編制內,除現有的兩系一所、院招生的學士班外,將規劃再生能源研究所,以及中子與X光散射中心。院招生學士班施行不分系就讀制,讓學生不需在入學前先行決定進入哪一系就讀,學生可在大二時再行決定。兩系均設有大學部與碩博士班、核工所設有碩博士班;而工科系大學部除了設有雙班,也設有「台灣國際研究生學程之奈米科技學程」與「先進光源學程」;再生能源研究所將設有碩、博士班。

 

為院內健全發展所需配置的資源:

•五年內,專任教師應由現在的51位增加至66位,其中核工所增加五位教師,工科系五位,醫環系五位。此外,也需徵聘研究技術人員。

•建造核工館之配合款一億元。

 

瀏覽數: